范志红解读柳叶刀最新研究:主食吃多吃少都会减寿
发布日期: 2018-08-23 返回

主食到底是多吃好还是少吃好?“柳叶刀”杂志近期的两篇文章给出了答案。

去年9月,“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研究结果发现过高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会增加全因死亡率,被某些媒体解读为“多吃主食死得快”,在社会上掀起一阵轩然大波。即使国内外营养界多次辟谣,这篇研究仍被很多人作为低碳饮食的“学术背书”用于各种商业宣传。近日,《柳叶刀·公共卫生》再次发表权威研究,该研究给出了迄今为止最公正、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健康饮食应当含有合理数量的碳水化合物,太多太少都不利于健康。

到底怎样科学的看待这篇研究,搜狐健康邀请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范志红进行专业解读。

最新的柳叶刀研究说了什么?

为了分析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死亡风险的关系,该研究分析了ARIC研究中的4个研究中心的数据,还汇总分析了以往PURE研究等7项大型研究中的数据,受访者共计43万多人,统计分析方法极为严谨。

ARIC研究中纳入了15428名45—64岁之间的美国成年人,这些人是在1987年—1989年招募的,在1987年—1989年、1990年—1992年、1993年—1995年、1996年—1998年、2011年—2013年、2016年—2017年共进行了6次数据采集。其中排除了没有完整饮食记录数据的人,以及膳食热量过高的受访者。同时,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措施保证膳食调查数据的准确。

范志红表示,该研究发现那些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最低的人死亡率最高。不过,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和死亡率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一个U形的曲线。在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50%—55%的时候,死亡率达到最低点。超过这个值的时候,死亡率又会略有升高,但升高幅度低于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的区间。对多项相关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均发现50%—55%之间为最低风险区域。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并不是膳食健康质量的唯一决定因素,因为在降低它的时候,用什么食物来替代碳水化合物很重要。”范志红补充说:“研究发现,如果是用动物蛋白(主要是各种肉类)来替代碳水化合物,那么全因死亡率会上升。如果是用植物蛋白(豆类、花生、坚果等)来替代,那么全因死亡率会下降。”

此外,这篇文章在讨论中还提到,同样是碳水化合物,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别。亚洲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大量食用的精白米面、提纯淀粉中的营养素含量很低,膳食纤维和保健成分很少,升高血糖速度很快,它们是不利于健康长寿的。另一方面,同样是蛋白质,加工肉制品和来自豆类、坚果的蛋白质,在预防癌症和慢性疾病方面作用差距很大。

两篇柳叶刀文章并不矛盾

在碳水化合物和死亡率风险评估方面,去年柳叶刀一篇文章引发“多吃主食死得快”的解读,今年这个研究结果和去年的柳叶刀研究是否有矛盾?

范志红表示,去年柳叶刀所发表的对PURE研究的分析结果是,高达70%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利于长寿,50%—55%是很合适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在讨论中还说到,把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降低到40%以下是无益的。这个结果就被某些想吸引眼球的人歪曲成“多吃主食死得快”了。

今年的这项最新研究,顺便把此前那个研究(PURE研究)的数据又分析了一遍。结果是: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45%—60%之间是低死亡率区间。这和ARIC研究50%—55%的结果大同小异。

范志红表示,这两篇研究的结果并不矛盾,只不过去年的文章被错误解读了。

主食到底该怎么吃?

综合各相关研究结果,范志红对日常饮食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健康饮食应当含有合理数量的碳水化合物,太多太少都不利于健康。按轻体力活动成年女性一天1800千卡热量来计算,50%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相当于225克淀粉/糖。约250克谷物(包括一半全谷杂豆),250克水果,500克蔬菜和一小把坚果油籽,正好可以供应这么多的碳水化合物。

2、要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和质量,来自多种天然食物,避免过多甜饮料、甜食、精白淀粉。

3、 不要长期摄入过多的动物性食品,拿它们当饭吃。红色肉类,特别是肉类加工品,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致癌物名单,过多时也不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过多的海鲜河鲜也会增加痛风风险,还有过多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4、 为了某些治疗目标,生酮饮食、低碳饮食可以在医生和营养师指导下暂时使用。但是不建议自己长年累月遵循这种膳食模式。强壮男性耐受性好一些,体弱、肌肉量不足、容易月经不调的女性,胃肠疾病患者,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肝胆疾病患者,肝肾功能下降的老年人,孕妇和乳母,均不适合使用